钟虎:清华与小悦
◎钟虎
小悦永远地离开了我们,留给我们深切的悲痛,也留给我们无尽的思考。
小悦作为我们中的佼佼者与典范,他的一生都与清华息息相关。他的学历教育,从幼儿园毕业直到获得博士学位均在清华完成。除下乡插队离开了清华十年,他一直工作、生活在清华。就是在北京国家会计学院任职期间,他仍是清华兼职教授。他与清华结缘53年,仅此就足以使他成为清华园中又一个传奇人物了。
作为从幼儿园到初中与小悦过从甚密的挚友,痛定之后,是有责任拿笔记录下有关小悦青少年时期那些历历在目的往事的。以此当酒当歌,既为后人留下一份有关小悦的史料,同时也对我们这代人过往的经历做些反思,更是对小悦在天之灵的一个祭奠与告慰吧。
我们今天重新认识与解读小悦的一生时,是必须从清华对他的影响入手的。
小悦的青少年时代是在清华园中度过的。环境的耳濡目染,父母的耳提面命,在小悦身上留下了浓厚的清华印记。清华园独特的氛围,滋润了小悦幼小的心灵,在他身上埋下了热爱体育、崇信科学的种子,这影响了他的一生。他日后的成功与精彩,都源于这初始的启蒙,源于这珍贵的种子。
自马约翰先生执教清华始,崇尚体育运动之风就逐渐成为清华的一个优良传统,影响了一代又一代清华人,小悦自不例外。无论是“为祖国健康工作50年”之成为小悦人生目标的一个组成部分,还是热爱体育运动成为他的一种生活方式,这一切都可溯源于他在清华附小、附中时所受的教育与影响。游泳和滑冰是清华子弟必会的两项运动,小悦自是早已娴熟,但他偏爱的跳高、打篮球与爬山则还是有某些机缘促成的。
小悦很早就显露出他在跳跃方面的天赋。比如过河沟时,他更多是一跃而过而很少走桥,找我玩时,爱一个跨越式跳过我家的围栏而不走门。四年级时我们共同进了清华体育教研组办的跳高组,开始了接受科学、系统的培训。就是这种业余培训也是秉承清华的教育信条:授人以鱼不如授之以渔,即除了对我们进行体能与技能方面的训练外,还详解跳高的科学原理与体育对健康的重要作用。这对小悦,对我们日后热衷体育,深刻理解“生命在于运动”都是重要的启蒙。当时小悦是跳高组组长,训练时比我们都刻苦,运动量也比我们大。记得跑400米时,跑到最后100米,我们都有坚持不下来的感觉,小悦就领着我们跑,下来还把克服了“死点”后感觉就会好了的感受告诉我们,为我们做出榜样。有段时间,为增强腿肌的力量,教练让我们把沙袋绑在小腿上,小悦绑的是更沉的钢珠袋。一次他看我嫌麻烦没绑沙袋上学,就主动提出:“好朋友要互相监督,看谁不绑沙袋就罚谁,因为几天不绑就会半途而废了。”那时的小悦在意志力与坚韧性方面已明显超过了我们这些同龄人。他的这种凡认准了的事,就要坚持到底,直至办成的精神,成就了他日后的事业。
功夫不负苦练人,在一次校运会上,小悦一跃跳过一米四三,创下清华附小男子甲组的跳高纪录,多年无人能破,他也因此成为同学心目中的英雄。这促使他训练起来更加刻苦,跳高成绩也提高很快。后来他曾多次参加北京市及全国的青少年运动会,每次都有所斩获。他因此成为清华附中的体育“明星”,成为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典型。但我觉得,小悦从他的跳高经历中,肯定领悟出更多的道理,比如只有“自强不息”、“顽强奋斗”才能不断取得更好的成绩等,这些后来都成为促进小悦人生与事业不断前行的精神“永动机”。
对打篮球,小悦痴迷了一生,就是在病重期间仍念念不忘重返篮球场,而他的这一爱好与五年级时马兆芳老师担任了我们的班主任有关。马老师爱打篮球,于是上行下效,弄得班里一帮孩子都迷上了打篮球。因有同好,通过打篮球,梁国英、小悦、高北刚、吴昕和我结为“五兄弟”,到处下战书,找人赛球,还尽找比我们年龄大的孩子比赛。胜负早已记不得了,唯小悦“抢篮板”与“盖帽”的英姿仍历历在目。每至此,对手都会吃惊:这小子怎么跳得这么高?我们则倍感“提气”,小悦也是洋洋得意。篮球运动给小悦带来很大的快乐,使他颇有成就感,并且作为“有规则的公平竞争,胜负全靠自身的实力与努力”的篮球运动与小悦的价值观很相符,更使他对打篮球情有独钟了。
体育运动不仅给了小悦以强健的体魄以应对繁重的学习与工作,还赋予它“奋斗到底,绝不轻言放弃”的人生态度,同时还给他带来身心的健康与愉悦以及战胜困难的勇气和自信。总之他从体育运动中收获了太多的东西,而这均得益于他从小在清华所受到的熏陶与教育。
清华是中国的一流学府之一,也是科学的殿堂。“崇尚科学”是清华园内最强的“气场”。在这样环境中成长起来的小悦视科学为自己的信仰,对科学充满敬畏之心。他最初的理想就是长大了当个科学家,他的一生都行进在追求科学真理的路途上。
在一次聚会时,我曾问小悦:“你信什么教吗?”他答:“宗教里面有很深的哲理,我喜欢研究它,但我只相信科学。”其实在我们这代人中,由于早期的教育使然,很多人的终极信仰都是“科学”,小悦也不例外。
在电视尚不普及,电脑也还没普及的20世纪五六十年代,除了上课,课外阅读就是我们获取知识、满足精神需求的主要方式了。那时清华有个便利条件,就是小孩可用父母的借书证到图书馆借书和阅读。记得那时常和小悦、李午阳等到荷花池畔的工会图书馆借书看。小悦也是从看童话、神话书入门的,到五、六年级时他的阅读兴趣已转向科学与文史知识方面。这与清华子弟中有一个有趣但合理的选拔机制有关,那时谁知识面广,知道得多谁就为王,受到大家的追捧。小悦为了保持他的“王者风范”,势必要扩大阅读范围,时时给围在他周围的同学、朋友讲些新故事,还要根据听者的兴趣与口味的变化,与时俱进地调整自己的阅读范围。他记忆力强,阅读速度快,读的书自然就多,这一优长使他后来在任何圈子中都能成为中心人物。上中学后,小悦开始看“大部头”的书了。古典名著、苏俄文学,多有涉猎。并且那时他看书不再光凭兴趣,而是有所选择了。这从当年他给班里壁报投的一篇稿件“谈时间——答陈德顺同学问”一文中已看得很清楚。在稿件中小悦建议陈德顺同学:“希望你以后看书注意选择,不必要看的书最好不看,特别是一些古书、剑侠小说之类。”这已显示出小悦在阅读方面的早熟。
小悦一生博览群书,因此你不管跟他谈什么,都很少有难得住他的问题,他是名副其实的“博士”。如果说一个人的阅读史就是他的精神成长史的话,从小悦阅读的广度和深度两个方面看,就可大致推导出他的精神世界该是多么的丰富了。
清华历来是反对死读书的,提倡理论联系实际,主张通过实践来学习掌握科学知识。当年清华附小、附中都办了不少可以自由参加的课外活动小组,鼓励大家参加。六年级时,小悦、吴昕和我参加了天文气象小组。起因是一次小悦挺神秘地对我说:“太空中有一种叫白矮星的星球,那上面火柴盒大小的一块石头就比地球上一栋大楼还重,你信不信?”我觉得太不可思议了,不信。小悦就拿出刊有此信息的报纸给我看,还给我讲了不少太空中按我们地球上的常识无法理解的现象,诱发了我们探索宇宙奥秘的极大兴趣。除参加天文小组的活动外,他还找了大量天文方面的书来看,北京天文馆也成为我们最常去的地方。夏天的晚上,小悦、徐经熊和我常拿着星象图指认星星,认识了银河、北极星、天狼星等。小悦更是入迷,在他小学毕业的作文《我的理想》中,小悦干脆说自己的理想是当一名宇航员,去探索宇宙的秘密,此文还作为范文在班里宣读过。
还有一阵,因教自然的陈老师送给我们一箱矿石标本,那五光十色的石头,又让我们兴奋,让我们着迷了,我们一度又迷上地质学。一到假日,小悦、吴昕和我便骑车直奔香山,一边爬山,一边找矿石标本,小悦喜好爬山大约就起于此时。当年在碧云寺下的河床里,有两个大坑,在里面我们找到过不少水晶石,便把这俩坑命名为“水晶坑”,我们常顶着烈日,汗流浃背地在里面挖找水晶石。上初中后,周启锐又加入了进来,他带我们到北大地质地理系丢弃的标本堆里去“淘宝”,还真淘到不少三叶虫、蕨类植物的化石,种类之多可办个小型展览了。为了辨认这些石头,小悦拿来他父亲的地质学教科书,我们边看边辨认,再认不准的,我们就上自然博物馆去对比、抄画。定下来的就分类、建档、贴标签,非常认真,完全是凭着兴趣去搞的。它使我们认识到地球是在不断变化的,我们身边的动植物也是由简单到复杂,由低级向高级进化而来的。这段经历对小悦影响很深,以至于多年后提起这段经历他都很怀念。
自然科学的很多知识和理念就是这样通过阅读,通过实践一点一点地在小悦的头脑中扎下根来。这颗崇尚科学的种子,在条件具备后,便开花结果了,从而演绎出小悦精彩的人生故事。
上初中后,遇上三年“自然灾害”、中苏关系恶化等重大事件,小悦又开始关心起国内外大事来。他的厉害在于他一旦专注什么,很快就能进入角色并唱起主角。那时大家经常把从各个渠道得来的消息进行交流、讨论,甚至辩论。这往往是在放学路上展开的,不仅我们班的同学,就是其他班的同学也被吸引参加进来。主谈则是小悦和徐经熊,真不知他们是从哪儿得到那么多的消息。但有一点是肯定的,这大大拓展了小悦的眼界,他的视点开始聚焦于国际与国内的政治问题上,兴趣也由自然科学领域扩大到社会科学领域,也许这正是小悦后来在学术上能有世界眼光的思想起点。初中三年,同学之间的友谊还是很真诚的,小悦为人敦厚,一直是班干部。当时班里走读生与住校生之间有些矛盾,小悦做了不少有利于团结的工作。他学习好,也能无私地把自己的学习经验和方法介绍给大家,在同学中享有很高的威信。
现在回想起来,我们的青少年时代总体上是一个充满理想、朝气蓬勃、奋发向上的时代,小悦更是一个“阳光大男孩”,有理想、有抱负、德智体全面发展。但他亦是我们中的普通一员,也会淘气,干些糟心的事,蔫儿淘出了名。还在幼儿园大班时,他就导演过一场哄骗吴文北吃“吊死鬼”(尺蠖)的小把戏。一次放学路上,小悦先是激文北说:“谁敢吃‘吊死鬼’谁是英雄,我们就跟他一起吃。”文北吃了后,我们谁也不敢吃,文北就急了。此时小悦就说你真棒,我们明天再吃。结果始终没吃,以至于多年后小悦对此事还有悔意。
四年级时,一天放学我照例去小悦家玩。我们看见他父亲的桌上有一包“中华”牌香烟,出于好奇,我们俩点了一根,你一口、我一口轮流抽起来,没抽几口头就晕了,小悦赶紧掐灭了,结果还是被他家的阿姨看见并告了密。最后惊动了双方家长,小悦挨了打手板,我则挨了顿臭骂,罚了站。遭此重罚,教训深刻,我俩终身没有再吸过烟。
至于因上课我俩老爱说话,多次被马老师叫到黑板前罚站;上课偷看课外书等违规之事,小悦也都没少干。但他有一特长,一旦被老师发现叫起来,老师讲过的他都能说出来,确实挺神的。如今斯人已逝,想起这些往事,真是感慨万千啊!
本来顺着清华附小、附中、预科的路走下去,小悦可能早就为国做出大的贡献了。可是“文革”终止了小悦正常的人生轨迹,从此掀开了他人生的另一页。以后的曲折使小悦的思想发生了巨变。他从逆境中奋起,思想中因此多了批判精神与实践理性,这在他后来的学术生涯中有着充分的体现。
清华园里的故事是说不完的,前有先贤,后有来者,小悦只是其中的一段华彩乐章。他虽离我们而去,但他还活在我们的心里,老子说过:“死而不忘者寿也”,小悦不过是以另外的方式活着,活在我们的记忆中。过若干年后,我们还会在天国相聚,到那时,“小悦,我们还做好朋友”!
2010年8月18日
注:作者系陈小悦清华幼儿园、清华附小、清华附中同学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