Recollection collection

追忆文集

周鸿钧:怀念我的学生陈小悦

◎周鸿钧
 
2008年5月上旬,在一次座谈会上我和小悦相遇。在交谈中,小悦面带难以掩饰的喜悦对我说:“最近一次骨龄检测,大夫说我具有20岁的骨龄”,还说他仍坚持每周两次篮球活动,所有球友没有人相信他这个60岁的人,体能、体力、弹跳力竟还这么好,平时还是背着双肩包,方便,还能矫正体形,等等。我顺便问起像我这样的老人如何补钙,小悦急切地问我:“您夏天穿短衣裤吗?”得到我的肯定答复后,他说:“我看您的身体状况还不错,其实咱们吃的东西,钙足够了,问题是如何吸收,如果坚持晒太阳,就可以得到帮助人体吸收钙的维生素D。您一定坚持夏天穿短衣裤。”小悦说这话的时候,我和他无论如何也想不到,他体内的不良细胞,正在恶性和畸形地疯狂扩张,并逐渐吞噬着他的身体,威胁着他的生命。不久他病倒了,很不轻。
 
我没勇气去看他,不知该说些什么。他冰雪聪明,什么都很清楚,我不愿意说些廉价的安慰话,不愿给他增加压力和添乱。但是,我可以通过可靠渠道,比较及时、准确地得到小悦的信息,并默默为他祈福。小悦身边始终伴有以孙立哲为首的一批懂医学专业知识的校友、发小,他们有爱心,能出钱出力出点子,令人放心。
 
但是,小悦仍然离我们去了,令我扼腕痛心,甚至一时竟乱了手脚,梗塞了言词。2010年寒春,让我们很受伤,也很无奈。
 
我第一次见小悦是48年前的1962年,留下的印象是细挑儿的大男孩,裤腿短两寸左右,晃晃悠悠打个招呼就不见了,是我校1960年入学的初二学生。当时,我和高老师(小悦的母亲)同在高60级任教,平时交流很多,她自然就讲起她的孩子,回忆起来,大致有如下内容:小悦他们渐渐大了,我鼓励他多看书,每周借四五本,他们浏览了,有些没看懂,不怕,他提问我就解释,有些道理是逐渐懂的,但是没有看书的习惯则是很麻烦的。我们两口子挣钱不算少,从不轻易添置家具衣物,够用就行了。吃饭绝不马虎,要保证营养。督促他们参加学校活动,特别是体育锻炼,身体好很重要,这是一辈子的事,是本钱。我平时工作忙,不管他们,一切凭自觉,让他们学会自己处理好自己的问题,父母不能跟着他们一辈子。做人要实在,做事要实干,不能整天喳喳呼呼地飘着。
 
万邦儒校长几次提到小悦坚持全面发展,重视中外文学作品阅读。据万校长讲,小悦初中阶段就读过中国古典四大名著及部分古代诗词,涉猎俄罗斯文学名著,少量西欧文学名著。初三后的暑假还读了近300页外语原著,俄语、英语全有。万校长曾高兴地说,陈小悦能办到的,别的同学肯定会跟进。小悦的表现,为万校长坚持德、智、体全面的办学路线,高中开设第二外语提供了依据。
 
小悦很幸运,他是清华附中自1960年由一所子弟初中校演变成北京市完全中学并全市招生后,进行一系列教学改革的亲历者和受益者。
 
1961年,万校长向全校教工宣讲和推行由他和邢家鲤同志(原清华大学教务处副处长、主管附中工作)提出的“三级跳”设想:从1960年起,经过1963年、1966年三个阶段共9年的时间,把清华附中建设成北京市一流,乃至全国闻名的中学。清华附中要向大学和社会批量输送优质毕业生,还要出人才、出经验、出教材、出改革设想。“文革”爆发后,改革被迫中止,但预定目标大致用近6年时间基本实现了。
 
1963年,万校长根据学校计划,提出从1960年升入我校初一的初三毕业生中选拔45人组成高634班,检验一下自己培养的初中毕业生质量到底如何,以便精细改进初中教学工作,解决好初、高中衔接问题。小悦被选入这个班,我有幸出任班主任。毫不夸张地讲,这是一批学习好、潜力大,而且在文体等方面有一定特长的学生,放在全国范围横向比,也是一流的学生。经逐人分析,我恰恰对小悦有不满之处,认为他应当不断用更高标准要求自己,决定与他进行一次聊天式的谈话。9月下旬某天,他放学回家的路上,我与他“不期而遇”,索性我们二人下车攀谈,我对他讲的话大致如此:你的诚恳待人赢得同学称赞,学习成绩优秀和顾平生、夏宇继等人并驾齐驱;知识面广,文理科兼优,自学能力强,在班上是超一流的;体育锻炼刻苦,项目全面,成绩突出是有目共睹的。但是学习灵活性,你与徐经熊、戴建中还有一些差距;作文的文采你比不过周立基、陈振玉;冲劲、闯劲你比不过丁爱笛、张琳;多才多艺你比不过石宏敏、钱有珏、刘家琛;毛笔字你比不过熊刚、邓湛;热心社会工作、能力强、能量大,你和王孙禺、张晓宾、郑祥身、黄海等人比,可能差距还不小……我不是要求你项项第一,而是希望你在力所能及的前提下,多长本事和才干,因为今后走向社会很需要。我们的谈话很友好,小悦边听边点头说:“我明白,我明白!”果然,后来小悦在社会工作方面进步很大,主动、有热情,这条腿长长了,比过去更加全面发展。事后我和高老师通报了这件事,高老师说你办得对,他有毛病就得批评,我的孩子我了解,他能接受。1988年前后,小悦电话通报我,他从加拿大回来了,并拿到博士学位,在通话结束前他特别说了一句话:“那年咱俩聊天,您说我有些地方不如别人的话,我还记得。”
 
1964年暑假后,他被选拔进入清华大学预科班。小悦以后两年不断成长,并很稳定。
 
小悦中学六年前进之路足迹可循,几乎没走弯路。他最大的特点是:明理、自信、执著、奋进,可他在“文革”中被诬蔑为“修苗”,批判校领导时,他常被影射,但小悦始终未改变自己的信念。“文革”后,由于工作需要,我工作中接触了大量各年级的校友,不管是原来的“老兵”、“山兵”、“思想兵”、“斗派”,还是“逍遥派”,凡提到小悦,没有一个否认他是全面发展的好学生,众口一词,毫无争议,甚至说他是清华附中标志性的人物,学生的标杆。
 
小悦的逝世,让我们失去了一个贴心朋友,清华附中失去一个杰出校友,清华大学失去一个卓越的教授、博导,我国工商财经界失去了一个顶级专家。小悦是一座宝库,需要我们去挖掘;小悦的逝世给我们造成的损失,也许要过若干年才会显现出来。
 
安息吧!小悦,我永远怀念你!
 
 
2010年5月17日
 
注:作者系陈小悦清华附中班主任。